云产品的应急思路
1. 明确责任边界
你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安全责任由云服务提供商(如 AWS、Azure、GCP)承担,哪些由你承担
- 云厂商(如阿里云、腾讯云):负责底层基础设施(物理服务器、网络、数据中心)的安全
- 客户(你):负责云上租户内的安全,包括云服务器(ECS/CVM)、云数据库、应用系统、数据安全以及身份与访问管理(IAM)
在接到告警或发现异常时,第一步是判断问题是否属于你的责任范畴。例如,如果你的 ECS 实例被挖矿病毒入侵,这是你的责任;但如果云厂商的控制台出现大面积无法访问,那通常是云厂商的责任
2. 身份与访问管理(IAM)优先
在云环境中,API 密钥泄露是导致大规模入侵事件的常见原因。一个高权限的 AccessKey 被盗,攻击者可以利用它来创建新的云主机、删除数据、修改安全组规则,甚至进行横向移动
- 应急响应操作(以阿里云为例):
- 立即禁用或删除可疑的 RAM 用户或 AccessKey
- 排查操作日志:在云审计(CloudTrail)中,通过日志分析攻击者执行了哪些操作,例如
RunInstances
、DeleteObject
等 - 强制 MFA:对所有高权限用户强制开启多因素认证
3. 利用云原生安全和监控产品
云厂商提供了强大的日志和监控服务,它们是应急响应的“黑匣子”,能提供详细的事件时间线和攻击路径
- 阿里云:
- 云审计(ActionTrail):记录所有 API 调用,是分析攻击者行为的核心日志
- 日志服务 SLS:收集各类日志,如 ECS 的操作系统日志、VPC 流日志等,为分析提供基础
- 态势感知:对云上资产进行安全评估和威胁检测,可以发现恶意文件、异常登录等
- 腾讯云:
- 云审计(CloudAudit):记录账户下的所有 API 操作
- 日志服务 CLS:提供日志收集和分析能力
- 云防火墙/安全组:监控并阻断恶意流量
- 华为云:
- 云审计服务(CTS):记录云服务的操作事件
- 网络流量分析(NTA):分析网络流量,发现异常行为
4. 隔离与遏制
快速遏制是防止损害扩大的关键。在云上,隔离的操作更加灵活和高效
- 修改安全组/网络 ACL:通过修改安全组或网络 ACL 规则,可以快速阻断恶意 IP 地址或端口的流量
- 断开云主机网络:直接将受感染的云主机从 VPC 网络中隔离。在阿里云中,可以通过修改 ECS 的安全组使其无法访问任何网络
- 创建快照:在执行任何破坏性操作前,为受感染的云主机创建快照。这个快照是进行取证分析的重要依据,可以让你在后续分析中还原当时的环境状态
5. 自动化与编排
手动应急响应在面对大规模入侵时会非常缓慢。利用云厂商提供的自动化工具,可以大大提升效率
- Serverless 函数(阿里云 FC、腾讯云 SCF):编写函数,在收到告警(如威胁情报告警)时,自动执行响应操作,例如修改安全组、禁用 AccessKey
- 基础设施即代码(IaC):使用 Terraform 或 ROS(阿里云) 等工具,可以快速部署一个干净、已加固的新环境,然后将应用切换过去,这比修复一个受感染的云主机要快得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