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网报警处理方式
第一步:确认与隔离
- 确认报警的真实性:收到内网报警后,首先要核实报警是否为误报。查看报警日志的详细信息,例如源IP、目标 IP、端口、协议、以及告警类型。与业务部门或相关人员沟通,确认报警行为是否属于正常的业务操作
- 物理或逻辑隔离:如果确认报警是恶意行为,必须立即隔离涉事主机。你可以通过关闭网络端口、在交换机或防火墙上设置 ACL 规则、甚至直接拔掉网线来物理或逻辑上切断该主机与网络的连接。这能有效防止攻击者进行横向移动,或恶意行为继续蔓延
第二步:信息收集与初步分析
在隔离主机后,立即对该主机进行信息收集,为后续的分析和取证做准备
- 检查进程和网络连接:使用
netstat -anp
、ps -ef
等命令查看主机上是否有异常进程和网络连接。特别留意那些非正常业务进程、向外部或内网其他主机发起的连接 - 查看日志文件:
- 系统日志:检查
/var/log/secure
(Linux)或 Windows 事件日志,寻找异常登录、提权、或可疑的用户行为 - 应用日志:检查 Web 服务器、数据库等应用日志,看是否有异常请求或操作记录
- 系统日志:检查
- 文件系统检查:
- 近期修改文件:使用
find / -mtime -1
等命令查找最近创建或修改过的可疑文件,这可能与攻击者上传的后门或工具相关 - 敏感文件:检查
/tmp
、/var/tmp
等临时目录,看是否有恶意程序或脚本
- 近期修改文件:使用
第三步:深入分析与研判
在收集完基础信息后,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,以确定攻击者的身份和攻击目的
- 溯源攻击者:
- IP 溯源:如果报警源是内网 IP,可以根据该 IP 地址的分配规则或资产管理系统,定位到具体的楼层、办公室或设备
- 用户账户:通过查看登录日志、堡垒机日志或应用日志,定位到具体的操作账户。如果该账户属于某个员工,还需要进一步核实是其本人操作,还是账户被盗用
- 确定攻击意图:
- 数据窃取:检查是否有大量数据被打包或传输到外部
- 横向移动:查看攻击者是否尝试连接内网其他主机,这可能是为了扩大攻击范围
- 恶意破坏:检查是否有关键文件被删除、修改,或系统配置被篡改
第四步:清除、修复与加固
在明确了攻击者的身份和意图后,就可以着手进行全面的清除、修复和加固工作
- 恶意代码清除:
- 杀死恶意进程:通过
kill
命令或任务管理器结束恶意进程 - 删除恶意文件:彻底删除所有后门程序、木马、恶意脚本和上传的 WebShell
- 杀死恶意进程:通过
- 漏洞修复:
- 修复漏洞:如果是通过漏洞入侵,需要立即修复该漏洞
- 修改密码:如果账户被盗用,立即修改所有相关账户的密码
- 安全加固:
- 权限收紧:对账户权限进行重新审计,遵循最小权限原则,限制不必要的访问权限
- 升级系统与补丁:安装所有必要的系统和应用补丁,提升系统安全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