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lannel、Calico 和 Cilium 有什么区别

1. Flannel

Flannel 是一个简单、轻量级的网络解决方案,它主要关注一点:为每个 Pod 分配一个 IP 地址,并确保这些 IP 之间可以路由

  • 工作原理:Flannel 使用一个覆盖网络(Overlay Network)来工作。它在每个主机上运行一个代理进程 flanneld,这个代理会在 Pod 的 IP 地址之上创建一个虚拟网络。当一个 Pod 发送数据包时,Flannel 会将数据包封装在 UDP、VXLAN 或 Host-Gateway 等协议中,然后通过物理网络发送到目标主机。目标主机上的 Flannel 代理收到数据包后,再将其解封装,传递给目标 Pod
  • 特点
    • 简单易用:配置简单,适合初学者或对高级网络功能没有要求的场景
    • 纯路由方案:Flannel 只负责路由,不提供网络策略(Network Policy)功能。你需要结合其他工具(如 Kubernetes Network Policy)来实现防火墙规则
    • 性能:由于有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,Flannel 的性能通常会比直接路由方案略低

2. Calico

Calico 是一个更强大、功能更全面的 CNI 插件。它不仅提供网络连接,还内置了强大的网络策略引擎

  • 工作原理:Calico 默认使用 BGP(Border Gateway Protocol)来直接路由数据包,而不是使用覆盖网络。每个 Calico 节点都像一个路由器,它会向其他节点广播 Pod 的 IP 地址,从而实现 Pod 间的直接通信。Calico 也可以配置为使用 IP-in-IP 或 VXLAN 模式
  • 特点
    • 性能高:由于默认使用 BGP 直接路由,避免了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开销,其性能通常比 Flannel 高
    • 内置网络策略:Calico 提供了非常细粒度的网络策略功能,你可以像使用防火墙一样控制 Pod 间的通信
    • 适用于大规模集群:其设计使其非常适合大型、复杂的集群环境

3. Cilium

Cilium 是一个相对较新但功能强大的 CNI 插件,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eBPF(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)技术

  • 工作原理:Cilium 使用 eBPF 来在 Linux 内核中实现网络和安全功能。它可以在数据包到达网络协议栈之前,在内核层面直接处理和过滤数据包,而无需将数据包从内核空间复制到用户空间。这使得 Cilium 能够提供超高性能细粒度的安全控制
  • 特点
    • 性能卓越:eBPF 技术使其在性能上优于大多数传统的 CNI 插件
    • 应用层安全:Cilium 可以在L7 层(应用层)实施网络策略。例如,你可以基于 HTTP 请求的路径、方法或 Kafka 消息的主题来设置策略,这比 Calico 的 L3/L4 网络策略更为强大
    • 可观测性:Cilium 提供了丰富的可观测性工具,可以帮助你追踪数据包的流动和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
特性/插件 Flannel Calico Cilium
工作原理 覆盖网络 (VXLAN/UDP) IP 路由 (BGP) eBPF in kernel
网络策略 不提供,需额外配置 内置,L3/L4 内置,L3/L4/L7
性能 简单,性能一般 高性能 极高性能
适用场景 简单集群,测试环境 生产环境,大规模集群 需要高吞吐和细粒度安全控制的复杂集群
优点 易于安装和使用 功能全面,性能优越 性能最佳,支持 L7 策略
缺点 功能单一,无内置策略 BGP 模式配置复杂 技术新,相对复杂
Copyright © 版权信息 all right reserved,powered by Gitbook该文件修订时间: 2025-09-25 03:13:17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